必须要认知到一点,今天的商业世界是由品类所主导。想要在商业世界中占据优势,最佳的办法就是成为品类之王。
当我们去消费时,脑子里会想到许多品牌,或许饮料会选可口可乐,快餐会选麦当劳,咖啡会选星巴克……看起来大家点名购买的都是品牌,但实际上这是表象,消费者是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的。
在品牌背后最关键的力量,实际上是品类,品牌是消费者心目里代表这个品类的符号。
为什么是品类?当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时对相关产品服务所做出的分类就是品类。比如消费者说要来一瓶可口可乐,其实是有一个思考过程的:我到底喝果汁、纯净水,还是绿茶呢?
所以真正的品类是消费者来定义的,商业竞争到了最后就是品类的竞争。
也许,在我们有生之年会看到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消失了。
可口可乐曾经是全球第一品牌,却有可能消失,为什么?因为可乐这个品类在消失。
在美国中小学附近已经不允许卖可口可乐了,美国在兴起一个反糖运动,有很多专家和学者甚至把糖定义为毒品。为什么是毒品?因为糖具有毒品的所有特征:让人上瘾,对健康有危害,现在美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收糖税。
可口可乐这个品牌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不止如此,其实许多品牌都面临着一样的挑战。
在消费者的认知中,“专门做”通常意味着要擅长一些,这是格力战略背后的力量——聚焦。
格力从一个空调行业里的小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企业,靠做空调做到年营收1500亿元,200亿元的净利润,今天占据全球空调市场35%的份额。为什么?就是因为聚焦。为什么聚焦会产生效果?从外部来看,当你一个品牌聚焦在某一个领域的时候,消费者通常认为你对这个行业比较在行。
然而,企业的战略和我们基本的逻辑大多是相反的,一般人性而言,还是会想多做点,多赚点。很多企业喜欢把业务面铺得广一点,他们会想我做10个产业,加起来就100亿了,但实际上最后发现企业做到100亿是靠1个产业。对于这点,我想大家日后会逐渐认识到。
许多企业做了很多非常花哨、非常有创意的广告,大多时候却很难奏效;但是符合消费者认知规律,符合产品品类规律的广告通常都挺有效。比如“果冻我要喜之郎”这个广告,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意但非常有效;“买变频选美的”也是直指空调的变频品类,给人印象很深。
实际上,同一品牌在不同品类里对消费者传达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每一代新的消费者都会倾向于选择新的品类,对大的企业来讲,你要关注新的创新可能的分化,要启动新的品牌去把握新的机会,这关乎消费者的认知问题,更关乎企业新品牌的成败问题。
比如诺基亚和柯达这两个品牌,曾经如日中天。其实诺基亚有很多前瞻性的专利,柯达也一样,全球第一台数码相机是柯达发明的,但是对他们来说有个很大的挑战,他们没有分化出一个新的品类、新的品牌去发展新的产品。
在消费者心智里面,诺基亚代表的就是传统的键盘手机,不代表智能手机;柯达代表的就是胶片,不代表数码形象。如果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智里面代表某一个品类,它就是一个品牌;如果它什么都没代表,它就不是一个品牌。如果它在一个区域里面代表一个品类,它就是一个区域品牌;如果它在全世界代表一个品类,它就是世界级的品牌。
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还缺乏世界级的品牌,未来任重而道远。
定位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在消费者和潜在顾客的心智中拥有一个品类。
而做到这一点的最佳方式就是:成为“新品类中的第一品牌”。
但如果把一个品牌名称放在两个品类上,则很难跳过消费者认知这个门槛。如同一个“实体产品”不可能被同时放在两个地方,一个“心智产品”——品牌名,也不能同时被放置于两个地方。
在定位理论中,我们将其称之为“延伸陷阱”。
避免“延伸陷阱”也是最重要的定位原则之一,没有一个品牌名称可以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同时占据两个位置。
再看看汽车领域。几乎每个世界主要车企都以既有品牌名推出了电动汽车:奥迪、宝马、凯迪拉克、雪佛兰、克莱斯勒、菲亚特、福特、本田、现代、起亚、奔驰、MINI、三菱、日产、保时捷、丰田、大众和沃尔沃……
那么,哪个品牌最终会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当然是赢得心智的那个品牌。也就是特斯拉,这个在电动汽车领域几乎唯一的主要新品牌。(埃隆·马斯克在创立特斯拉汽车的时候时年31岁。)
2017年,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特斯拉以46%的市场份额成为了领先品牌,排名第二的雪佛兰,市场份额仅有16%。
难道CEO们都不研究历史的吗?在戈特利布·戴姆勒(汽车发明者之一)和卡尔·奔驰(奔驰汽车创始人之一)在德国发明汽车之后,美国制造商们也注意到了汽车。在1898年-1899年的美国,当时领先的汽车品牌是哥伦比亚,而这是一家自行车制造商,它只不过将这个名字沿用到了汽车领域。(你不能用一个自行车的品牌名去销售汽车。)
这也是“哥伦比亚汽车”失去其领导地位的原因。
要打败领先者,首先要站在领先者的对立面,而且要有差异化的战略,依靠战略去打败,而不是靠口号去打败,也不是靠更多的投入去打败。
所以企业要做创新,要做品类创新上面来。与其与别人争抢一杯汤,不如自己喝头一杯汤,占据制高点。
- END -
BP画布方法论
BP画布方法论是根据蔡掌门创始人蔡承均
20多年的潜心研究整理而成
运用BP画布方法论
可以帮助企业解决
战略定位、商业模式、股权架构、资本助力
四大维度的问题
了解更多方法论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
预约BP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