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辅导的一些养生保健类项目:灵芝茶、红曲酒、两性健康,包括同仁堂、张仲景等传统老中医跨界做生活方式等新零售的新闻,引发了一些思考。
随着国内老龄化快速发展,未来特殊食品产业走上正轨后,市场规模将超6000亿元。国内特殊膳食市场无品类无品牌,处于起步阶段,是一块巨大的蓝海市场。
行业现状:
与国外相比,国内特医食品行业有以下几个痛点:
(1)国内涉足特医食品领域的基本均为药企,产品食品属性不足
截至2018年,国内涉足特医食品领域的企业已超过30家,但其中大多数都是药企。特医食品兼具药品的科学严谨性和营养食品的市场扩张性,药企在开发方面具有天然的专业优势;但硬币的另一面就是国内特医食品药品属性过重而食品属性不足。
食品企业在开发特医食品时,往往会比药企更关注产品营养和口味的平衡;产品形态也更加多元,更符合中老年慢病人群日常饮食的需求。
(2)国内特医食品对中老年市场关注不足,针对慢性病的产品缺失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公告,截至2020年5月,通过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审批的配方食品有48个。其中,适用于0月龄至12月龄儿童的有29个,适用1-10岁儿童的有5个,适用10岁以上人群的仅有14个,占比不到30%。针对10岁以上人群的产品则类型单一,80%以上只适用于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等需要补充营养的中老年人群;类似糖尿病、吞咽障碍中老年患者的日常饮食需求,尚无对应特医食品通过注册。
(3)国内特医食品销售渠道不足,过度依赖医院
自带药企基因加上针对中老年患病人群,医院似乎是特医食品的最佳销售渠道。
但是需要注意的特医食品终究是非药品,医生很难开具相应处方。医生只能对患者进行建议,告诉患者自行购买。正因如此,目前国内特医食品最主要的销售渠道是医院内的超市和医院附近的药店。
未来发展:
国内特殊膳食市场发展的三个关键环节(产品、渠道、推广)
(1) 在产品方面,特医厂商应该致力于开发更适合国人饮食特点的特殊膳食,比如适合糖尿病人群食用的面条、适合吞咽障碍老人食用的传统糕点等。
(2)在渠道方面,药店在很长一段时间将会成为特医食品最重要的渠道。
(3)在推广方面,厂商应该积极拥抱新的媒体形式,将信息更直接地传递给目标群体。
在国民营养学知识不足的大背景下,很多时候医院营养科和其他临床科室的医生无形中承担了市场推广的任务,特医食品厂商在这个过程中是缺位的。但实际上,在特医食品这个概念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厂商应该主动将相关信息传递给自己的目标客户——比如说易患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群。特医食品厂商完全可以入驻老年人聚集的平台,将营养膳食知识和产品信息传递给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