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和人群的变化是所有消费趋势的底色。
很多时候决定品牌成败的起点逻辑不是流量玩法或者模式创新,而是人性需求的洞察。也就是我们常说产品市场匹配度(PMF)。
资本市场从来不缺年轻的玩家,极速完成几轮融资、估值扩大数倍的如元気森林、完美日记、三顿半、钟薛高,甚至是特斯拉、蔚来汽车,以及不断刷新认知的B站,他们的流行都涵盖文化需求、小众人群、超级用户、链接关系四个要素,正是四个要素的互相作用,才让这些产品从各自的红海市场脱颖而出,成为独特的那个。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理解流行的逻辑比有钱任性式的投放广告更为有效实用。
人们已经不仅仅只是满足于产品能够带来的功能需求,而是更加看重情感需求和文化需求。文化需求则体现为个性化需求,也就是人们解决了从无到有的基础问题后,开始追求那些符合个人喜好,能代表个人主张的需求,对于消费品而言,这种个性化需求常常体现在品牌层面,有没有很独特,够不够酷,有没有丰富的品牌内核。
在如何打造爆品?
首先是发现文化需求,在原有使用功能类似的产品基础上找到文化需求点,创造出相似而不同的产品;进而找到喜好他们的小众用户群体;接着找到小众人群中持续产出影响力的超级用户群体,想办法跟这些人建立关系;再通过他们影响这个小众群体;这个过程反复演进后,最终被大众人群所接受,也就形成了一股流行趋势。